全文字数:3700

阅读时间:7分钟

01

理财师不是魔术师,我懂再多,脑子再聪明,有些事,我“一定不知道”,比如意外和明天,哪个先来。

有些事,我“不一定知道”。

比如明天股市涨or跌,本质是个概率问题。

就算分析下来,九成概率涨,但最后就是落入小概率区间,你也没辙,就是运气差;

但也有些事,我“一定知道”。

比如中国的城市化、少子化、老龄化。

老龄化问题,及由此衍生的取消计划生育(鼓励生育)和延迟退休政策,从我14年前做记者起,就反复说过无数次,早说腻了。

但没办法,我们媒体人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,就是正确的话必须反复说,天天说,说到自己吐血还要说……

因为人事有代谢,总有新人会成长起来,需要接受从没听说过的信息和知识。

02

延迟退休,去年11月刚出十四五规划时,我就写过:《65岁退休,定了》。

当时还有人说力哥标题党,中央没说马上要实施啊。

不好意思,延迟退休这事,我就是“一定知道”。

我就是中央肚子里的蛔虫,打一开始就知道最后结局。

两会后,连总理都说这事了,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延迟退休四大原则。

一、“小步调整”

意思是渐进式改革,每年延迟几个月,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。

意料之中,毫无悬念。

二、“弹性实施”

意思是不搞一刀切,给个人自主选择空间,也就是学美国,不同职业岗位,不同健康状况,不同经济条件,有人想早退休,有人想晚退休,还是可以灵活处理,原则就是早退休少拿钱,晚退休多拿钱。

感谢中央,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呼吁的,千万别一刀切,必须人性化,给弹性啊亲~

三、“分类推进”

意思是男女不会同步调整,毕竟现在男的60岁退休,女的50岁,女干部55岁,最终应该都调整到65岁。

意料之中,毫无悬念。

四、“统筹兼顾”

意思是延迟退休不能单兵突进,需要一整套配套保障措施跟上。

上头也知道,延迟退休这事,一定是收入少,工作强度大的底层更不乐意,收入高,工作强度小,特别是油水比较足的体制内高官,有权有钱有人巴结奉承,感觉不要太好,巴不得多干几年呢~

怎么降低延迟退休对年轻人就业的冲击?如何在充满大龄劳动者歧视的就业市场,给大龄劳动者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?如何给予个体户更多养老保障?……都是问题。

这条也意料之中,毫无悬念。

本质上,这四条都在说一件事:

给全社会吹风,虽然延迟退休肯定会来,但大家放心,我们绝不会冒进。

这次吹完风,具体实施时间,我估计就是未来1-2年内。

03

说完延迟退休,再说说鼓励生育。

全国政协会员宋治平的提案引起热议。

宋委员说,因为企业不想承担女员工生孩子造成的损失,导致就业市场长期存在性别歧视,也就是要么只招已有3岁以上孩子的女性,要么招20出头离结婚生娃还很远的女员工,那些30上下,刚结婚,还没娃的,特别容易被歧视。

宋委员说的是实话,但她给出的解决方案很扯:建议产假延长至3-6年,以便妈妈一路照顾孩子到幼儿园甚至小学……

另外还提出延长幼儿园、小学放学时间到晚6点,方便双职工父母下班后接走,也可减少课后托班费用支出。

不管延迟退休还是鼓励生育,本质上都是利益再分配。

延长幼儿园、小学放学时间,家长拍手称快,可老师不爽啊。

我们家这边小学也有晚托班,但班主任明着对家长说,托班不是我们管,孩子就在那边打闹,浪费时间,还不如早点接回去辅导作业……

言下之意,上头有这惠民政策,但我们老师很不想接,你家长要识趣,别没事给我们添麻烦,OK?

我听了只想骂娘,老子30年前上小学就有晚托班,现在倒没有了?

说明晚托班重出江湖这事,虽然会动老师奶酪,但以前早就有,全面推行阻力没那么大。

但女员工产假直接从3个月延长到3-6年,这事社会肯定承受不了。

你生个娃,就拍拍屁股离岗3-6年,我哪怕只给你发基本工资,交最低社保,甚至社保国家还给你免,我也还是亏得慌啊。

你这几年离岗,企业还在经营,得找新人补缺。你几年后来了,岗位早没了。

而且这时代变化那么快,你在家带娃,和社会脱节,几年后再来上班,能否适应新环境还是未知数……企业不是没事找事吗?

结果只能是已婚未育女性,更找不到工作,连带所有未育女性就业遭受更多歧视,女青年更不敢生娃……

这种初心很好,但不懂经济学的提案,我称之为“左派幼稚病”。

前几天的文章《中国,还要内卷到什么时候?》,我也提到——

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,哪怕今年两会上很多提案都和该问题相关。

没用的,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不可能再被整体激发出来。

有粉丝和我杠,说你给5胎家庭优先安排北京学区,你看多少穷苦人家还不拼命生娃?但就怕你们这些大城市土著闹翻天,因为动了你们奶酪呗~

这种建议,同属“左派幼稚病”。

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性问题,因为资源就这么点,稀缺资源更少,不是你想要就能要,也不是你想政府多给你分点,就能多分点。

你拍脑袋指点江山,觉得一句话就能搞定的事,背后是复杂的经济学逻辑。

政府的钱也是税收收来的,政府收税越多,意味着企业和百姓税负越重,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
垄断国企上交的利税越高,也意味着百姓承受的水电煤电信汽油价格越高。

你说5胎家庭优先安排北京学区,还不如说10胎家庭直接送西城1000万学区房+到大学毕业所有学费生活费全免呢~

西城区房子就这么点,怎么够那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分?

中国整体国力就这么点,怎么够那么多孩子免费上大学?

04

《中国,还要内卷到什么时候》一文,已说得很清楚:

中国想摆脱内卷,一是更多人别老想着当人上人,二是社会整体变得更富裕,三是社会贫富差距变得更小。

第一条是文化问题,第二条是经济问题,第三条是制度问题。

制度设计得好,经济增速会更稳更快;

经济持续增长,也给推行更公平制度,提供坚实基础;

经济发展和制度设计都OK,假以时日,社会风气也会逐渐改变,最终才有可能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。

别说国民性不可改造,日本国民性格从“昭和热血”转为“平成废宅”,才几十年工夫?

这三者,相辅相成。

类似小平同志当年对“改革、发展、稳定”三角关系的论述,三者互为犄角,缺一不可。

如果出台超强刺激政策,出生率肯定马上爆表。

问题是,中国现在的国力,支付不起足以刺激大量年轻人生育的政策……

老百姓不傻,都会算账。

比如,生孩子住院费全免,没用。

比如,给妈妈1年产假,没用。

比如,高中学费全免,没用。

你说生孩子免费,再休1年产假,每月给孩子4000生活费,直到18岁,大学学费全免……那才有可能刺激大量都市高学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。

但政府也不傻,也会算账。

下图是十四五目标提到的8个“约束性指标”。

再也没有“亩产水稻三万斤”的拍脑袋定目标,比如森林覆盖率达24.1%。

为什么不是24%?也不是24.2%?都是无数专家反复精算过的结果啊。

日本社会发展阶段比中国提前40年,韩国提前20年(北京深圳上海等个别城市社会发展阶段已接近韩国),他们的政府和老百姓(603883,股吧)(603883,股吧)也都不傻。

这些年双方精算博弈下来的结果,大家都看到了~

当年还说日本是“穆斯林绝缘体”,最近几年,日本国内清真寺数量几乎在几何级增长,越来越多日本主流媒体开始关注国内穆斯林生活状态……

东京大清真寺

还有啥好争论的?

05

以下结论,板上钉钉:

1、延迟退休一定会来,且退休年龄一定会不断推迟,90后到65岁都不太可能退休;

2、鼓励生育一定会来,生育率可能会因新政有阶段性小幅反弹,但政策边际效应递减,生育率不可能持续大幅回升,人口代际递减大趋势无法改变;

3、老龄化是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,开放移民补充劳动力,是早晚的事,40年后,要习惯身边随处可见穆斯林或黑人朋友;

4、无论70后、80后还是90后,20、30、40年后,通过向社会购买优质且稀缺的养老服务,有钱人晚年生活依然可以很滋润,很快活,很潇洒;

但穷人,怕是晚景凄凉…

大家看看现在的廉价民营养老院——我是真去看过——真叫一个“度死日”,生不如死!

以上四条,不管你怎么看,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,是人类发展大势所趋……

眼下,我能为以后养老生活做点什么?

1、力所能及范围内,多存钱。

2、力所能及范围内,多买一线和强二线核心区房子。

3、没钱也没房子,力所能及范围内,多生孩子!

别和我扯什么我姥姥养一堆孩子不孝还不如不养这种废话,你老了如果行动无法自理,没娃没钱,只能住廉价养老院,护工喂你吃屎,你能反抗?

有孩子,毕竟亲生的,至少能帮你痛打护工一顿吧?

你说啥?真到老了,安乐死?

省省吧,你也就现在嘴炮爽下。

且不说社会主义中国几乎不可能开放安乐死,更何况你现在就这么自私,只顾眼前,不顾以后,老了就会变?

到那时,你依然自私且只顾眼前,那时你满脑子想的都是——我得保命活下去!花再多钱也要活下去!

即使你有虔诚的宗教信仰,一样不想死,这是生物本能(但面对死亡更从容安定些)。

人人都说天堂好,但谁都不想去~

否则,你以为医药股如何成为长虹产业?

否则,你以为《我不是药神》是逗你玩呢?

否则,你以为前赴后继被保健品坑死的老人,脑子里装的都是屎?

无他,人性使然。

你现在战胜不了人性弱点,老了也一样。

~下课~

PS:“十四五”晚期或“十五五”期间(2024-2030之间),吹了十多年风,依然只闻楼梯响,不见有人来的房地产税,我预测也要真落地了。

记住:别再买商住房、写字楼和商铺,也别买不带一梯队学区的老破小了,更别买新区鬼城新房。中国楼市机构性失衡时代已到(少数核心资产万人疯抢,多数房子供大于求),手里房子还有很多的,也要提前考虑怎么整合一下。

PSS:最后问个暴露年龄的问题:谁认识周冰倩?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力哥理财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(责任编辑:李显杰 )